根据《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作方案》,自然资源部于8月10日18时将针对湖北、重庆的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提升至Ⅲ级,要求湖北、重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、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,高度重视未来时段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防范应对等工作。
\n近段时间以来,一些地方由于极端天气导致的强降雨,持续时间长、落区重叠,局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,引发江河洪水、泥石流等灾害,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,引发社会高度关注。
\n眼下,正值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。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的复杂环境形势,各地必须树牢极限思维,将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化为“事事心中有底”的行动力,守土尽责,切实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“想在前”“看得透”“做扎实”。
\n渝北区同茂大道,市民冒雨前行。记者 龙帆 实习生 王逍杨 摄/视觉重庆
\n01
\n应对极端天气应有极限思维,首先要“想在前”。
\n防灾减灾,意识先行。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七界策略,才能有效筑牢安全之基。
\n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,极端高温、极端强风、极端强降水等天气事件呈增多增强趋势。所谓“极端”,往往意味着超越已知极限的程度,其发生机制、频率强度和演变规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。
\n因此,应对极端天气偏多的局面,需要我们打好“提前量”。试想,若遭遇“百年一遇”甚至“超乎想象”的极端灾害,我们是否有扎实前置的应急预案?是否做足了充分的应对准备?这正是极限思维的出发点和本质要求——立足最不利情况,下好先手棋,打好主动仗。
\n落实极限思维,关键是把工作做在前头、赶在前头。比如,风险考虑需更靠前,提前谋划部署,将各种潜在风险隐患想深想透。比如,防灾准备需靠前,对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各类灾害及其影响进行充分预判,确保一旦出现极端天气自然灾害,能够手中有招、应对有策、心头不慌。
\n做到“想在前”,需要多措并举、多管齐下。要提高政治站位,坚持系统思维,以快制快、以快制变,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。比如,近期多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及早部署应对极端天气时,都反复强调要坚决扛牢压实政治责任,克服麻痹思想,立足于早、立足于防、立足于快,及早发现问题、尽快补齐短板。
\n与极端天气“斗智斗勇”,还需科技赋能,善于在新质生产力中寻求良策。比如,可用防汛“智慧大脑”,通过AI算法分析积水深度、区域流量等指标,自动匹配预设阈值,实现“防患于未然”的主动防控。
\n防灾避险实践证明,“想在前”是进一步增强抵御和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能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。
\n7月10日七界策略,南滨路海棠溪文旅码头,警民合作搬运物资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\n02
\n应对极端天气应有极限思维,必须要“看得透”。
\n莫看江面平如镜,要看水底万丈深。
\n所谓“看得透”,就是要穿透表象,洞察本质,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、松风一起知虎来、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。
\n坚持极限思维,必须着力锤炼“看得透”的本领。比如,在应对极端天气时,既要评估“力所能及”的应对措施,更要清醒认识“力不能及”的潜在风险;既要力求穷尽“可预见”的灾害场景,也要为“超乎预见”的极端情形做好准备。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风险和灾害问题想得更复杂些、更严峻些,强化协同联动,抓好会商研判,把预警预报预案做得更超前周密、更扎实精细、更精准科学些。以“万全之备”应对“万一可能”,确保一旦出现极端天气自然灾害能够稳得住、顶得上、打得赢。
\n说到底,防灾减灾历来是“天大的事”,考验着基层干部“见微知著”的应急管理水平、防灾救灾工作能力。这要求我们不断增强风险敏锐性和科学洞察力,善于从蛛丝马迹中预见苗头性、倾向性,甚至隐藏性风险。唯有做到眼睛亮、看得透、见事早,才能最终实现“行动快”,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\n北碚区2025年综合应急救援演练现场,正在进行渡船抢险演练。记者 龙帆 实习生 王逍杨 摄/视觉重庆
\n03
\n应对极端天气应有极限思维,关键要“做扎实”。
\n抓而不紧,等于不抓;抓而不实,等于白抓。
\n应对极端天气,既要强化危机意识,涵养心理韧性,也要善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,更要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预防应对措施。
\n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时无备。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,“做扎实”需要做好全方位应对防范准备。比如,一些地方明确要求做好预案准备、队伍准备、物资准备、蓄滞洪区运用准备,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到岗带班、24小时专人值守制度、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排查、防台防汛“应撤尽撤、应转尽转”机制等等,都是有效降低极端天气灾害风险的务实之策、重要之举。
\n推动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入心入脑、见行见效。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风险防范体系,也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\n近年来,各地各部门多形式、多渠道、全方位、贴近式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。比如,有的地方以看科普常识、学防灾技能、认应急物资、辨灾害隐患、观应急装备、玩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,将防灾减灾知识带给群众,有效地提升了极限思维下的应急处置能力。
\n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。当下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,应对极端天气应始终树牢和坚持“万无一失”的底线思维、“一失万无”的极限思维,往最好处努力、做最坏处准备,才能有备无患、遇事不慌,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也就多一份保障。
\n原标题:应对极端天气应有极限思维七界策略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